! z3 Q8 M `8 T& J/ s' q
首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近日在浙江中医药大学举行,全国76所高校108支队伍参赛。学校为大赛做了精心准备,遴选了300余名大二大三学生志愿者全程参与。 最终,浙江中医药大学蒋凯等学生的作品《赶黄草有效成分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和沈颖芝等学生的作品《白及对PM2.5致肺损伤的干预作用研究 》获得全国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常开心等学生的作品《LncRNA/Let-7调控自噬在酒精性肝病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获得二等奖。 3 s) k! B: Z, d- y- T
从初赛到决赛前后跨度6个月 本次“国赛”规格很高,评委都是业内权威人士,不少专家评委还是学术大咖。竞赛网络评审和决赛答辩专家共240位,大部分是教育部高校3个生命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成员。决赛的40位专家评委,都是名校教授,其中有6位国家级名师、多位省级名师。 大赛2017年4月启动网络报名,263所高校的1903个队伍报名。10月份分省赛区组织各参赛高校一线专家及相关学科优秀教师担任评委进行初赛阶段的网络评审,经竞赛评审委员会和执委会审定,最终产生108支队伍参加决赛答辩。 比赛期间,各参赛队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设计,开展实验研究或野外调查,记录实验或调查过程,获得实验或调查结果,网络上传全程工作实验记录、心得及论文。“比赛非常看重过程,这更能真实评价大学生科研素养和水平高低。”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李俊伟说,首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花落我校,既是对我校生命科学学科这几年来发展成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一种鼓励,更体现了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和科研人才培养的壮大。” / ?- X1 }6 j _2 m. d" k
大赛最考验学生的实验基本功 决赛现场,2支团队演绎了项目研究过程。其中一支来自北京大学,他们的题目是《四川王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先蒿植物传粉昆虫组成及差异》,拿下了一等奖。 “我们的课题是在野外研究,所以很辛苦。”团队成员、北大生物科学专业大四学生李小雨说,7月中旬,她们随带队老师一起来到四川王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连续10多天,一早出门,带足一天干粮,到野外蹲点研究,往往是一盯着马先蒿观察就是几小时,下午三四点才能返回。 大赛评委、北大生科院教授顾红雅说,比赛让同学们加强了对科学研究理解,拓展了创新型思维。比如决赛现场的2支团队,就是非常好的样板。另一支团队——浙江中医药大学沈颖芝等学生的项目《白及对PM2.5致肺损伤的干预作用研究》是微观课题,设计了独特的实验。 “学生自主选择新型课题,从问题出发,很多实验研究的结果是未知的,可以激发学生对科研的兴趣。”浙江中医药大学生科院副院长、省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窦晓兵说,这个大赛最考验大学生科研实验能力的基本功。
' q- V/ \( q.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