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场万元奖学金的PK赛在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上演。与传统的奖学金评审不一样,这场PK,决定谁是最终赢家的不是老师,而是同一校园的大学生。 评审会上,16名特等奖学金候选人进行了自我展示并回答评委的提问,争夺12个入围名额。58名学生评委参与评审过程,这是特等奖学金发给谁首次由学生“说了算”。 那么,学生评委是怎么产生的? 除了年级的限制外,报名几乎没有门槛,只需登记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名、职务、政治面貌、联系方式等基本个人信息,并能保证在评审的当天全程参与即可。 消息一出,在校园内引起了轰动。要知道,在学校的各种奖学金评定中,特等奖学金象征着校内的最高荣誉,除了一张获奖证书外,还会有高达一万元的现金奖励。 短短几天时间吸引了数百名学生应聘评委,根据报名的先后顺序及各班平衡等因素,校方最终确定了首届学生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再抽签决定组成海选组评委348人、终极评审组58人和工作组成员20人,由工作组成员对评审形式进行设计,过程进行监督,结果进行公示。选出的学生评委经过统一培训直接参与特等奖学金的评审工作。 万元奖学金的归属,交给普通学生来定夺,能否保证客观、公平、公正?一开始,校园里也有过质疑的声音。但随着评审进程的推进,质疑声渐渐没了。 在评审过程中,由评审委员会工作组成员共同对申请者进行了审核,确定了竞选者进行公示,没有学生对任何一名候选人提出质疑。更让人放心的,还在于评审过程设计的合理性,候选人将以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分为候选人自我展示、评委提问、评委投票、计票和公布结果五个环节,全部现场完成。 特等奖学金候选人进行答辩的马芳萍认为:“让学生担任评委我感觉不错,作为候选人,我们不知道谁是评委,更能充分保证答辩公平。”学校有关领导说:“从工作效果来看,在学生中反响不错,那些不太放心的疑问也慢慢消除了。” 王思懿是一名学生评委,评审过程中,她认真看了所有参与者的个人材料,“我发现他们都很优秀,一直以好学生自居的我,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好多,受到的教育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这让我们学生评委感触很深。” “奖学金评审邀请学生担任评委,将学生最高荣誉的评审决策权交给学生行使,是想让学生树立‘我的大学我做主’的主人翁意识。”杭州商学院党委书记袁金祥表示,“让大学生行使自己的职责,参与到和自身利益相关的重大活动中去,我们对学生们有信心。如果尝试过程中出现问题,校方也会纠偏。” 据了解,特等奖学金是杭州商学院在校学生奖额最高的综合奖学金,用于奖励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关心集体、社会公益、创业实践、社团活动方面有突出表现,被师生认为特别出众的优秀学生。 ! x" a3 ^6 b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