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之上,至少可以追溯到2千多年前的汉朝。 从片状到条状,除了基本的果腹作用,后来又延伸出了“长寿”、“长久”的寓意。 面条的制作方法简单,加入不同的汤汁、辅料后营养、美味,所以无论是北方人还是南方人,餐桌上都少不了这道食物。 推荐下沙本地美味的面馆,食材不在贵贱,吃出家里的味道,才真能留住食客的心。 光头面馆:吃出家的味道 说起面馆,下沙本地吃货小胡把手往铭和苑方向一指:“喏,那边那家光头面馆不错!”一听记者要去找,他马上接上来说,晚上是吃不到的,这家店只开白天几小时,但生意木佬佬好。 好到什么程度?你离开桌子再去加个料,座位就不是你的了。这家本地人口中的面店,真有那么火爆?本周末,记者去体验了一番。 真火爆,每天卖出600碗面 “光头面馆”开在铭和苑新荷坊的西门19号店铺,二楼挂着一块醒目的招牌。 装修很朴实,就是一间民房,摆着10来张4人桌,近50条塑料凳。记者去的时候,将近12点半,一座难求。 “520号,三鲜面加油渣、加鸡蛋。”屋内一角,老板娘跟对讲机的喊话在这个75平米的小屋内热闹地响着。不少客人,都是一家子过来吃面,有对年轻父母推着推车来的,见到人多,就先点了面,在门口晒起太阳来。还有人拿着二锅头,一边喝酒一边唠嗑。 店里新推出了“鱼圆面”和“酥鱼面”,记者点了一碗酥鱼面,老板娘笑着说:“再加个鸡蛋吧,中饭总要吃得饱些。” 不到10分钟,面就端来了,能闻到一股猪油的香味。江浙一带的人,总会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多炸些猪油备用。记得小时候,一听到家里要炸猪油,就会异常兴奋,看到切成小块的猪油板在油锅中“滋滋”沸腾,渐渐缩成一小颗。猪油炒的菜很香,刚出锅的油渣很诱人,香脆不输零食。所以一闻到这股香味,记者的食欲就上来了。 这里的酥鱼,现炸的,呈淡黄色,切片不薄。最妙的是鸡蛋,在热汤中放了几分钟再吃,蛋黄是浆状的,原来老板考虑得周到,不管是爱吃生蛋还是熟蛋,一律煎成7成熟,可自行决定生熟程度。 “好吃吧?”隔壁,一位中年男子站在一旁对着两位工友说,工友大口吃着三鲜面,连连点头。“够不够?要不要再加一块大排?”工友直说“够了,够了。” 邓师傅是附近工地的工人,知道这家面馆好,请帮忙的工友来这里吃中饭,自己却只是站在一旁,满足地看着。 下午1点半,号子已经叫到540多号,记者在吧台跟老板娘聊了起来,总是说不到几句,就有客人过来点面,不少客人看到记者,就会推荐起来:“这家店生意很好的,我经常来吃。”问到原因,回答总离不开这个:“好吃,像家里做的一样。” 开店要像做人一样实在 老板娘扎着马尾,爽气而健谈。问起店名,她笑着说:“店是我老公和他的一个小兄弟开的,两个人头上毛不多啦,我说就叫光头吧,当时也就是一句玩笑话。” 两个老板也身兼厨师,一个姓张,一个姓楼,正在二楼的厨房和五六个伙计忙活着。 店里有近30个品种的面条和20多种加料,面条是在杭州一家面店定做的,加料都是店里现做的。虽然营业时间是每天早上5点半到下午2点半,但老板每天凌晨2点多就起床去买当天的菜了。 洗菜、杀鱼、烧面、拌面、配菜都有不同的分工,老板做了20多年的本地厨师,做出来的面口味也正宗得很,很接地气。 2010年刚开店的时候,只有一间店面,3张桌子,一个墙角烧菜,一个墙角切、配;三四个月后,考虑到客流,划了大半间屋子出来放桌凳,又过了几个月,老板又租下了二楼店面,一楼卖面,二楼就用作厨房。 生意那么好,老板娘自己也觉得意外,她说:“我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周一到周五,客人都是上班族,都是7份、10份地点面,双休日都是家庭,一般点三四份,然后还有打包的。” 虽然是家极不起眼的小店,但会不时地看到有人开着豪车来吃面。面的价格都还公道,10块钱以内的居多,分量都很足。 老板娘做生意很实在,客人要加2块钱的面,她会建议少加1块钱,大多数人都是老客了,不用看菜单就能报上自己要吃的面和加料,卖到最后,甚至连半份生面都不会放过。 下午2点半,一早拿来的200斤面已经销售一空,忙了大半天,老板和伙计们又开始收拾桌凳、清洗餐盘,傍晚大家都能好好休息上一阵子。
5 K& f/ ~$ F+ `" k- b* o2 O5 }* @) X# ]
|